利用勢壘工程有效調控有機半導體的熱激活電荷輸運
最近,天津大學分子聚集態科學研究院李立強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勢壘工程對有機半導體電荷輸運的溫度依賴性進行有效調控的策略。
原子層厚度的硒化銦/石墨烯異質結構光陽極
近日,廈門大學曹陽團隊和程俊團隊利用二維材料硒化銦(InSe)和石墨烯制備了原子層厚度的硒化銦/石墨烯異質結構,作為光電化學池(PEC)分解水中的光陽極,來研究PEC中氧析出半反應(OER)的表面離子效應。
原子力顯微鏡解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與固體表面相互作用的納米力學研究
曾宏波教授團隊與合作者通過原子力顯微鏡定量測量了新冠病毒外表面刺突蛋白與固體基質在模擬呼吸道飛沫環境中表面相互作用的納米力學。
上海高研院等在分子篩多孔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予罕、陳新慶團隊報道了一種新型的高效可重復使用的雙金屬Pd-Rh納米粒子(NPs)多孔材料催化劑。
銅催化環丙醇開環環化反應構筑四氫呋喃和四氫吡喃化合物
近日,美國普渡大學代明驥課題組發展了一種銅催化環丙醇開環再分子內環化的策略來合成具有高立體選擇性的二取代或者三取代的四氫呋喃和四氫吡喃化合物。
pH和粘度雙響應溶酶體靶向熒光探針用于癌癥成像
鄭州大學李朝輝教授、孫遠強副教授與山西大學劉景教授合作,設計了一種pH和粘度雙響應熒光探針應用于癌癥成像。
新型血清抗性納米組裝體實現乳腺癌高效的靶向基因治療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的劉培峰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新的不消耗聚合物表面氨基的PEG改性策略,既可以提高聚合物/siRNA復合物的血清穩定性,又不影響其轉染效率。
大連化物所提出蛋白質相互作用識別和干預機制分析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方軍團隊在蛋白質復合物形成和干預機制分析新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植物減數分裂紡錘體組裝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程祝寬團隊通過圖位克隆方法,鑒定出了水稻中的PRD1基因,其編碼一個保守的減數分裂蛋白,介導了減數分裂特異DSB的形成。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華南陡山沱組生物地層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合作者,對記錄了埃迪卡拉紀刺飾疑源類早期演化過程的華南陡山沱組開展了長期系統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前寒武紀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上。
張志剛/孫勇偉團隊揭示胰腺癌肝轉移免疫抑制微環境形成的機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張志剛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膽胰外科孫勇偉團隊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了胰腺癌肝轉移動員并招募了一群ATP受體P2RX1陰性(P2RX1-)的中性粒細胞,由于ATP受體P2RX1的缺失,這群中性粒細胞通過高表達PD-L1、Arg1等免疫抑制分子,介導了胰腺癌肝轉移免疫抑制微環境形成。
扁桃體類器官培養實現候選疫苗快速檢測
近日,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的Mark M. Davis團隊在Nature Medicine 上發表文章。本研究使用人扁桃體培養而來的類器官模型,可以模擬生發中心特征,包括抗原特異性抗體產生、親和力成熟、漿細胞分化等,可用于疫苗體液反應和不同佐劑作用的評估。
多功能智能隱形眼鏡
來自英國薩里大學趙云龍博士團隊聯合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NPL)、哈佛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和浙江大學寧波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超薄多功能智能隱形眼鏡。這種智能隱形眼鏡可以作為一種非侵入式的“義眼”,可以在接受外部光學信息的同時,持續監測眼淚中的相關生物標記物水平以及溫度用于診斷潛在角膜疾病的。
柔性觸覺傳感器陣列,實現測量多種外部刺激并實時區分
近日,香港城市大學楊征保教授團隊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胡泓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基于壓電薄膜的,具有行+列電極結構的觸覺傳感器陣列。
n型多晶SnSe熱電材料與CoSb3熱電薄膜方面取得新進展
深圳大學范平課題組與南昆士蘭大學陳志剛課題組合作在n型多晶SnSe熱電材料與CoSb3熱電薄膜方面取得新進展。
復旦大學周鵬團隊發明集成存儲計算的鐵電晶體管技術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周鵬教授團隊發現了新型二維鐵電半導體在存儲計算領域更優的應用方案(二維鐵電溝道晶體管),解決了如何用新材料、新原理和新結構優化鐵電存儲器性能并兼具計算能力的難題,實現了鐵電存儲器結構的原始創新,可用于發展存儲和計算融合系統。